棋谱仓库迷你版 象棋谱大全 弈天黄金会员+棋谱仓库VIP会员2合1年卡 弈天黄金会员年卡
棋谱仓库 大师对局 动态棋盘万能打谱器 演播室棋谱 象棋桥棋谱 象棋比赛档案 象棋新闻
象棋中运用的思维
    众所周知,棋类运动是思维的艺术,作为棋手思维上的一些基本因素,应包括棋手对局面的
感觉与估计;变着的精细计算;着法选择等等。而在复杂棋局的情况下,能够领略到局面背后隐
藏的微妙之处,这种高度灵敏的“局面感觉”(或者说创造性思维)正是衡量一个棋手才能高低
的标准。创造性思维下出来的对局往往叫人看后惊叹不已,这正是棋类艺术迷人的地方。

    在观看大师间的对局时,我们常常为某一手自己没有料到的妙着拍案叫绝,这一着棋或许就
由灵感所来,变得妙不可言。许多高水平职业棋手想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长时间思考一着棋
或评价一个局面时,思维突然中断了,当再把紧张的思想集中起来回到刚刚思考过的那个局面
时,猛然间灵机一动,发现了一步在正常思维下难以想到的妙着。可惜的是,这样的灵感并非公
平地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大家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着棋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呢?是
否真的有神灵在保佑这些棋手呢?下面就让我们揭开灵感这神秘的面纱。

    灵感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现象,具有多层本质:既要用到抽象思维,又
要用到形象思维;既是显意识的产物,又是潜意识的参与;既是突然出现的顿悟,又是长期的苦
苦思索准备的结果。棋手的常规思维一般多属于渐进和量变,创造性思维多属于质变和飞跃,而
灵感则是正常认识反映过程的中断,是思维突然发生的质变和飞跃。

    灵感不仅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践操作思维的综合运用,而且,兴趣、情绪、感情、意
识等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体现。任何棋手灵感的产生,如果没有
棋手主体对棋的浓厚兴趣,没有强烈的喜爱,迫切的需要等感情,没有愉快,高昂的情绪,没有
坚毅不拔的意志,都是不可能的。

    棋手灵感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也存在一个思维的过程。最初思维活动在显意识中受阻中
断,随后,在棋手主体强烈地思考某一着棋的思维场的作用下,调动潜意识的功能,潜意识经过
孕育成熟之后,突然与显意识贯通,涌现于显意识之中,从而产生灵感――想出妙着。但棋手潜
意识中储存的关于棋的信息,是未经整理和加工的,是无序的,就象一个棋手打过许多盘对局,
但真正到自己下棋时,无法根据需要调动潜意识中的棋谱。潜意识中储存的棋谱棋着尽管是无序
的,不易被调用的,但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却是自由的,不受思维定式的局限。这
样,潜意识中的思维活动就可以在思维场的作用下,自由地进行碰撞,一旦碰撞到所需联系时,
就可以同显意识接通,形成灵感。

    棋手的灵感是棋手头脑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突变,是大脑中各种与棋相关信息的突然重新组
合,达到有序化。可见,灵感并不是神秘来客,而是一种思维现象。创作性思维(灵感)究竟和
哪些因素相关呢?换句话说,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呢?大概有九个可以注意的方面:

     1、心理因素决定创造性思维。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棋手的思维,诸如直觉往往只能看
到事物的表象;棋手所处的文化限制棋手的想象力;棋手情绪化的一些东西也会影响棋手思考的
力度等等。

     2、准确、清晰地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对一个棋局局面的不同理解可
能导致不同的行棋决定;学会从不同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局面,将有利于你不断地完善想法。

     3、要学会容忍“异端思想”。不要那么快地否定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着法,我们应学会蕴藏
思想,而不是轻易地将他们杀死。这些思想往往是创作性思维的一个阶段。

     4、整合已知因素。任何创造力的诞生与发展都基于现有的知识。一个优秀的选手在做出决
定前,应穷尽他所有的知识。

     5、注意开拓视野,避免太专一化。比如勇敢尝试多样化的开局,进入不熟悉的局面努力获
得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获得自我肯定。

     6、想象力的使用。在无限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局限性中,作出有限的选择。这也是考验棋手
洞察力的时候。

     7、批评与怀疑。对一些继承的、权威的棋谱,不要轻易迷信,要通过深入的分析,理解问
题的本质。

     8、自律的训练。比如大强度的练习分析复杂的棋局。

     9、创造力要有动机。对于“现存的”永不满足这一点永远是棋手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每
一个棋手都应珍惜他(她)的这个精神,不要让平庸的棋局伴随你,尽管你也许能从中“获利”

    独具灵感的一手棋,往往能改变常规思维下棋局双方的胜负。因为这一手棋不是凭空制造出
来的,是棋手凭借其深厚棋艺理论修养和其完善的情感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俗话说,冰冻
三尺,非一日之寒,灵感也非天生,它的产生需要棋手对棋艺有深厚的积淀,所谓厚积而薄发,
灵感同样只伴随在那些有深厚棋艺修养的棋手左右。
佚名 2006-03-09